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本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完成情况和“十四五”规划思路时。他表示,初步考虑到2025年,实现“两稳定、两初步”,做到“三达、两保、两提升”。其中的“三达”指的是: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达标,水环境功能区基本达标,碳排放总量力争达峰。
这意味着,上海将力争比全国时间表提前五年实现碳达峰目标。
碳达峰与碳中和紧密相连,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难度。因此,只有争取尽早达峰,才能尽快转向碳中和目标下的减排路径。
其实,“2025年碳达峰”此前就已写入上海发展蓝图。在国家发布《“十三五”规划纲要》之后,上海等地制定了中长期碳排放控制目标,引导各领域对重点领域和高耗能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推动达峰进程。《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具体目标,“全市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于2025年达到峰值,至2035年控制碳排放总量较峰值减少5%左右”。
目前,上海煤炭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比重已降至31%左右,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17%。与2015年相比,2019年上海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07%。
眼下,时间更紧迫,但上海实现碳达峰的实施路径已更为明晰。
实现碳达峰,上海将重点在五个方面用力。
一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二是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三是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四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五是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湿地、林地、土壤、海洋的固碳作用,提升碳汇增量。
在提前达峰的基础上,上海也为实现碳中和做了不少准备。
城市能源互联网
2018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签订《共同推进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城市能源互联网成为上海的能源核心议题。
上海电力以城市能源互联网为核心, 基于华为云Stack等技术提供的平台化能力,开展数字化转型创新。
数字革命与能源革命的深度交融,是电力行业变革的主线,上海电力围绕这条变革主线,从四个方面开展数字化转型创新:
1. 在to B端,上海电力构建了链接电力能源上下游的生态圈,开展产业链生态系统建设,促进产业链共融共生。建成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为工商业用户提供供能方案到能效提升的综合能源服务;基于电力大数据,对全市工商业用户开展企业复工复产分析,为政府提供决策信息支持。上海电力还和有关院校和机构一起,构建行业经济景气检测、产业生产强度指数等提前洞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2. 在to G端,上海电力以智能电网对接智慧城市,服务上海数字化城市建设。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共同打造智慧城市能源云平台,共享城市运营数据,有力支撑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网上国网”APP对接“随申办”市民云APP,实现用电业务全过程线上办理,低压接电总时长由32天压缩至10天,有力支撑了上海营商环境优化。
3. 在to C端,通过数字化精准画像,提升用户服务体验。基于公司全业务贯通的数字化的能力,上海电力构建了智慧营销服务系统,对电力客户数字化画像,提升了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例如,三年来,接电办电中,高压用户平均接电时间缩短25%,低压用户接电时间10天以内,平均接电时间3天即可完成。
4.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依托企业中台和数据智能,构建了多维精益管理体系。上海电力按照电网一张图、业务一条线、数据一个源建设全业务多维精益运营管理体系。聚焦数据治理和大数据应用,释放数据价值,为公司决策层构建了多维管理驾驶舱,实时监测战略指标和公司日常运营动态。
分布式能源
中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消费方式转变。目前,全国各省市都在做碳达峰相应的“十四五”规划。在这方面,上海已有一些探索。比如,通过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城市运行成本,发展低碳经济。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是指以天然气为燃料,通过冷热电三联供等方式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在负荷中心就近实现现代能源供应方式。天然气分布式供能优势明显,节能20%以上,综合能源利用率80%以上,减排温室气体40%以上。
目前,在上海前滩地区、世博A片区、徐汇滨江等区域正在布局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其中世博A片区项目运用市政道路下方空间,在博青路和博展路地下设东西两个能源站,建筑面积各约19500平方米。两站供能管道联通,互为备用,建成后联合运行,能全天候为A片区内云台路以东所有公共建筑提供约113.3万平方米安全、可靠的优质冷热源。世博A片区能源中心在建造过程中,充分利用施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箱形结构地下空间,经过防水、保温处理后,形成一间间“迷宫式”的储能系统。这一项目的计划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超过80%。
早在2018年,上海地铁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开展轨道交通领域的节能改造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等相关业务。成立新能源公司,积极推动轨道交通绿色发展,建设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的智慧交通生态圈。
随着光伏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理念有望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对于新建轨道交通停车场、高架车站等,上海地铁将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屋顶同步开展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
上海地铁有川杨河、治北、金桥、龙阳路、三林等10个车辆基地完成了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总装机容量约24兆瓦,今年预计发电约2500万度,光伏装机规模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位于首位。
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对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为避免光伏设备故障可能对供电系统的影响,该项目在并网点的位置增加了一个具有连跳和闭锁逻辑功能的开关,以便在非正常运行状态时,自动断开光伏系统。
下一步,上海地铁还将聚焦分布式光伏发电、充电桩、储能、直流微电网等新兴技术,提高电网、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系统的综合利用,通过能源流、信息流的整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氢能源汽车
近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五部委正式批复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为首批示范城市群。
作为国内较早介入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城市之一,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市围绕2023年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百站、千亿、万辆”的目标,正大力推动科学合理布局氢能产业,整合利用资源,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氢能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综合已发布的政策文件,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产业规模、推广应用、技术研发和奖励/补贴政策等。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建明表示,为更好地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上海市做了以下工作:一是聚焦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产业链强链补链;二是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加快推广整车,实现优势创新企业集聚。当前,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建设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嘉定、临港等产业集群。在城市群申报获批后,上海经信委进一步表示,上海城市群将聚焦核心关键零部件技术全面突破、整车推广规模引领、加氢站适当超前布局、奖补资金加大力度等方面,加快发布有关支持政策。
在行业人士看来,上海市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除了加氢站先发优势、高端制造基础优势外,还有氢气制备的资源优势。据悉,在制氢方面,上海市有华谊能源、华西化工、中国宝武、液化空气等企业;在氢储运方面,则有中材科技、林德气体等企业。
据了解,上海市作为国内主要的炼化基地之一,拥有充足的工业副产氢,具备制氢的资源禀赋。目前,上海市5家气体公司和2家化工公司的年产氢量(含副产氢)合计超过13万吨,按照百公里氢能消耗2kg、日行100km测算,理论上可支撑约18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运营。不过,工业副产氢在现有制氢技术水平下具备经济性优势,适用于推广氢能的初期阶段,而从中长期来看,电解氢以及其他新型制氢路线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在2006年,上海就建设了****座示范运营固定站——安亭加氢站。建成之初,该站的设备和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运营方上海舜华通过十多年的自主研发改造,陆续在加氢机、站控系统、储氢瓶组上实现了国产化,国产化率已达20%~30%。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累计运营加氢站8座,已达到《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中提及的2020年建成5~10座加氢站规划目标,但距离2023年建成30站(规划100站)还有一定差距。
从我国首辆燃料电池汽车“超越一号”到2020年上汽大通推出EUNIQ 7,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始终代表了国内的最高水平,并在示范应用中表现出众。在燃料电池车运营商领域,上海市拥有上海轻程、氢车熟路、上海驿动、上海顺祥等知名企业。
根据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所监测的数据,上海市目前已接入这个平台的燃料电池汽车共计1455辆,其中,公交车运行52万公里,物流车运行1872万公里,通勤车运行214万公里,乘用车运行48万公里。
碳交易与碳普惠
2011年起,上海与天津、重庆、深圳等一同成为中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早在2008年8月成立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是全国首家环境能源交易机构。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启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建设采用“双城”模式,即:上海负责交易系统建设,湖北武汉负责登记结算系统建设。
在“双碳”目标下,既有很多重点行业排放需要做出贡献,更需要营造全社会绿色的消费生活方式。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碳普惠总体实施方案,鼓励公众节能降碳,积极创建低碳发展实践区和低碳社区
在全国节能环保周之际,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利用自身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区位优势,与中国银联共同推出绿色低碳主题卡,向公众普及绿色低碳消费理念。
绿色低碳主题卡依托银联构建的绿色低碳积分体系,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协助提供低碳消费场景的碳减排量算法并提供支持,主要结合持卡人的绿色消费行为,如乘坐公交地铁、云闪付缴费、共享单车骑行、高铁出行、新能源车充电等低碳消费场景,计算个人碳减排量并配置相应权益,以娱乐互动和动态回馈的机制,引导用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在今年两会明确提出将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并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交通出行是上海二氧化碳排放的几大主要来源之一,而最新调研数据显示,在5公里以内的交通出行中,共享单车可替代近30%的燃油车出行选择。数字人民币与共享单车的结合,为上海交通领域全民减碳提供了新动力。
上海市民可在美团App搜索“数字人民币”报名参加试点,免费骑共享单车。累计的骑行次数还可换取更多数字人民币奖励,用于支付后续的骑行费用,进而形成“低碳骑行-数字人民币激励-更多低碳骑行”的正循环。
上海还举办了上海市市民低碳行动IP形象设计大赛,面向全体上海市民、高校大学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公开征集“市民低碳行动”品牌内涵和特色的原创主题形象。历经6个月的投票初选、专家评选、专业团队优化环节,一对热衷低碳的小脚丫“LoLo和CoCo”正式当选低碳宝贝。
在同期发布的“2021全国低碳日·上海主题宣传活动”主题宣传片中,“LoLo和CoCo”通过游玩“碳险乐园”的游戏视角,诠释了上海碳普惠的总体架构,进一步引导市民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和行为。
为了更贴近年轻群体的互动习惯,上海推出了形式新颖的H5游戏,以普通打工族一天的工作生活日常为切入,通过答题互动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让参与者走入“低碳生活”,最终获取“低碳星人”的身份标签。
在上海,绿道主要依托绿带、林带、水道河网、景观道路、林荫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健康休闲和资源利用等功能的绿色线性生态空间。
上海绿道分三个体系,分别是市级绿道、区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市区两级绿道就是“骨架”。在它们的带动下,上海各个体系的绿道串起各类公园、绿地、林地等绿色空间,结成一张遍及上海各个角落的生态网络。比如,11.2公里的苏州河健身步道长宁段,不断修改设计,最终明确将与6.25公里的长宁区外环林带生态绿道、3.7公里的新泾港慢行系统相连,串起上海西部的绿地和商业、体育、文化、旅游等元素。
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时候,可以通过强化垃圾源头减量、推广新能源环卫车辆的使用、推动垃圾协同资源化处理等措施,辅助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至今已有两年。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上海市干垃圾控制量每日14847吨,湿垃圾分类量每日10311吨,可回收物回收量每日7104吨,有害垃圾分类量每日2.02吨。与2019年未实施垃圾分类的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8%、增长89%、增长1.65倍、增长14倍。
分类体系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实效趋于稳定,实现了“三增一减”的工作目标。
垃圾分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
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强化源头减量、强化分类投放、强化回收利用、强化设施建设,并充分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等平台,不断提升垃圾分类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切实巩固垃圾分类工作成效,确保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标如期实现。
“双碳时代的转型”是由江苏省环境综合治理产业创新中心和深蓝会联合打造系列在线峰会,下期峰会将于9月19日(星期日)举办,主题为“降碳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各位敬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峰会”了解参与方式。
更有往届在线峰会回放视频分享。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