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北京时间2021年8月9日下午四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举行了《2021年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报告发布会,向大众展示其科研成果,揭示世界当前的气候变化的严峻状况,并进行了一系列的问答。
当前,世界正处于“气候十字路口”。此次发布会的背景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工作组的报告《2021年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该报告汇集了气候科学的最新进展和多种证据,提供了对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最新理解。
这一题为《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的报告,是自2014年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及三份IPCC特别报告发布以来,一次对气候科学认知的全面更新。
第六次评估报告**工作组报告,两位共同主席分别来自中国和法国,共有234位作者(其中31位主要作者协调人、167位主要作者、36位编审),分别来自66个国家,其中来自中国的有15位。其梳理了科学界在气候变化科学问题上的重要进展,总结了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气候变化更为深入的理解。
报告称,如果不采取重大举措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未来20年全球升温幅度将达到1.5摄氏度。如果未来几十年不进行深度减排,那么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达成的2摄氏度“关键升温门槛”将会在本世纪被突破。该报告还指出,“不排除”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将上升近2米的可能性。
该报告的主要结论还包括:过去10年的气温很有可能创下12.5万年以来的最高,海平面升高达10米。焚烧和森林砍伐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到20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农业和化石燃料导致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水平达到至少80万年以来的新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该报告是向人类发出的“红色警报”。“警钟震耳欲聋,证据无可辩驳——化石燃料燃烧和森林砍伐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正在扼杀我们的星球,数十亿人将面临直接风险。”报道称,3个月后,这份报告将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成为各国展开气候谈判的基础。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表示:“用体育术语来说,大气层已经受到‘兴奋剂’影响,这意味着我们会比以前更频繁地遇到极端天气。”报告指出,由于全球变暖,以前每50年才发生一次的极端热浪现在每10年发生一次,未来甚至可能每7年发生两次,暴雨和干旱也将变得更加频繁。
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不仅仅是温度的问题。气候变化正在给不同地区带来多种不同的组合性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将随着进一步升温而增加,包括干湿的变化、风、冰雪的变化、沿海地区变化和海洋的变化。
比如,气候变化正在加剧水循环。这会带来更强的降雨和洪水,但在许多地区则意味着更严重的干旱;气候变化正在影响降雨特征。在高纬度地区,降水可能会增加,而在亚热带的大部分地区则预估可能会减少。预估季风降水将发生变化并因地而异;进一步的变暖将加剧多年冻土融化,季节性积雪减少,冰川和冰盖融化,以及夏季北极海冰减少。
科学家们预估,整个21世纪,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将持续上升,这将导致低洼地区发生更频繁和更严重的沿海洪水,并将导致海岸受到侵蚀。以前百年一遇的极端海平面事件,到本世纪末可能每年都会发生。
对于城市来说,气候变化的某些方面可能会被放大,包括高温(因为城市地区通常比其周围地区温度更高)、强降水事件造成的洪水和沿海城市的海平面上升。
这份3000多页的报告由234位气候科学家历时3年撰写而成,是IPCC自1988年成立以来发布的第6份报告的**部分,其余部分将于2022年完成。
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8月4日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
195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6℃/10年,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0.15℃/10年)。2020年,中国平均降水量为694.8毫米,较常年值偏多10.3%。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副主编巢清尘认为,随着全球变暖,高温、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增多增强,中国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理论上讲,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的持水能力会增加7%,会导致强降水事件增多”。
绿创碳和协助地方政府与园区,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系统性宣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政策;
二、积极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提出控煤工作路径及方法,协助完成压煤目标,合理降低能耗总量和强度,减少碳排放;
三、协助制定“碳达峰及碳中和”实施路径及行动方案,提升碳减排和碳资产管理能力;
四、组织开展城市、工业园区、机构、企业、产品、等“碳中和”咨询、核查、认定服务;
五、在碳交易过程中,为买卖双方提供咨询服务,确保交易过程中的有效合规;
六、推进低碳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发布相关标准;
七、碳减排人才培训服务;
发起双碳委员会,并倡议内容包括:
一、树立“零碳”导向的新型生活理念。强化绿色低碳与节能环保意识,形成争做“零碳先锋”的良好社会氛围,以进一步推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优先使用清洁能源。
二、研究“零碳”导向的产业新业态。发起“零碳园区”相关课题研究,开展经验借鉴、学术交流和示范应用,以促进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零碳”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鼓励“零碳”导向的技术创新。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环保、新能源等技术创新,为新技术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拓空间,以促进新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
四、推动“零碳”导向的项目落地。前瞻2030年和2060年的国际碳减排大趋势,以“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为主要内容,在全国推动落地30个零碳科技园,打造100个零碳工业园、1000家零碳工厂、1000座零碳校园、1000家零碳医院及1000个零碳社区,助力加快推进绿色“新基建”进度。
五、促进“零碳”导向的绿色投融资。以“零碳中国,绿色投资”为主题,发起“零碳”绿色产业基金。鼓励社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等“零碳”示范项目的投资,并带动更多来源绿色的国内外资金投入。
六、开展“零碳”导向的国际合作。计划每年举办“零碳创新”系列活动,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与绿色投资大会”、“新基建 绿色投资大会”、“国际清洁能源投融资大会”等品牌国际会议,为国内外企业和机构搭建权威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渠道,加强相关产业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全方位助力我国向“零碳”经济转型发展,为2060年全球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