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绿色发展,打造产业综合服务生态
2021年7月20日上午,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全球变化与可持续生态学研讨会”,盐城市经济学会承办的“碳中和与生态保育高峰论坛”在盐城如期召开。
关注“绿创碳和”,获取最新行业研究报告
开幕式上,欧洲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的吕永龙院士致开幕式讲话。他介绍了本次大会的主题,并就分议题会场进行安排说明。强调在双碳目标提出的当下,可持续生态学的研究与碳中和密切相关。
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邹毅实致欢迎词,对参会的嘉宾表示欢迎与感谢。强调盐城的生态研究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相关产业发展良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欢迎与会专家和嘉宾为盐城生态发展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建言献策。
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陈运泰院士特邀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来自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傅伯杰院士作大会**个报告,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讲述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到应对的历程,解释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地球界限”之间的关系。在“环境界限”与”社会界限“之间找到“安全公众空间”。提出要使用“分类-统筹-协作”的路径实现全球SDGs(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的焦念志院士作题为《碳中和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从碳中和目标战略需求、研发海洋负排放、陆地碳汇入海后的效应、碳汇揭示水环境指标误区四个方面探讨碳中和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指出实现碳中和一靠减排,二靠增汇(负排放)。焦院士提出海洋“负排放”研发路径与基本方案,认为只有深入认识海洋储碳过程与机制,才能尽量维持和增加碳汇。要开发微型生物碳泵,借助三泵协同增汇效应,建立综合负排放一揽子方案。最后焦院士指出“要陆海统筹减排增汇,完善环境政策,量化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国内大循环。在河口近海开展微生物驱动的“无机-有机-生命-非生命”综合储碳研发和生态示范工程,实施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提出“中国方案”推动建立海洋碳汇国际标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技支撑。”
吕永龙院士作题为《海岸带开发的生态效应及陆海统筹可持续发展》的报告,吕院士从经济快速增长引发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出发,聚焦经济发展与环境排放的耦合关系、区域污染的时空格局与迁移扩散、区域污染的环境效应及生态风险等关键科学问题。指出现阶段生态污染多是“新型污染”,分析出工业排放和污染格局的重点是“源汇关系”,探讨陆海统筹的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秀珍教授作题为《互花米草控制与利用成本分析》的报告,探讨互花米草、养殖塘、湿地等问题。从互花米草的优劣点出发,探讨互花米草的具体管控方案。而后就养殖塘的去留问题,对比“渔光互补”等模式,探讨养殖塘的未来。最后李教授强调“中国海岸线上湿地数量庞大,但***+省级保护区仅占滨海湿地面积的14.7%,仍有很多滨海湿地没有得到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提高管理水平,多保护修复而不是简单铲除、铲平。”
开幕式的最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陈军院士,作题为《地理信息系统在SDGs应用》的报告,主题为用时空信息说话,讲中国可持续发展故事。主要从对标联合国2030SDGs、SDG空间型综合评估、从评估成果到行动方案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解释SDG达标的具体流程。最后陈院士与在座嘉宾谈到“可持续发展是国策,SDGs是国际头等大事,将时空信息与社会统计数据有机结合,为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动态监测、综合评估与决策支持提供了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各地大力践行可持续发展国策。利用时空信息,可用鲜活的案例、生动的形式,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故事,展示取得的显著成效。今后应进一步推动大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监测评估,以增强对全国及各地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系统性研究和整体性认知,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
大会为期两天,围绕“全球变化背景下社会-经济-自然耦合关系”,“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生态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带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碳中和与生态保育高峰论坛”等主题设置分会场。
来自河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与专业机构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分享自己的思考与研究,为盐城未来生态的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与有力支撑,阐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畅想,摹画生态发展与碳中和的未来。
绿创碳和协助地方政府与园区,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系统性宣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政策;
二、积极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提出控煤工作路径及方法,协助完成压煤目标,合理降低能耗总量和强度,减少碳排放;
三、协助制定“碳达峰及碳中和”实施路径及行动方案,提升碳减排和碳资产管理能力;
四、组织开展城市、工业园区、机构、企业、产品、等“碳中和”咨询、核查、认定服务;
五、在碳交易过程中,为买卖双方提供咨询服务,确保交易过程中的有效合规;
六、推进低碳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发布相关标准;
七、碳减排人才培训服务;
发起双碳专委员会,并倡议内容包括:
一、树立“零碳”导向的新型生活理念。强化绿色低碳与节能环保意识,形成争做“零碳先锋”的良好社会氛围,以进一步推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优先使用清洁能源。
二、研究“零碳”导向的产业新业态。发起“零碳园区”相关课题研究,开展经验借鉴、学术交流和示范应用,以促进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零碳”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鼓励“零碳”导向的技术创新。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环保、新能源等技术创新,为新技术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拓空间,以促进新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
四、推动“零碳”导向的项目落地。前瞻2030年和2060年的国际碳减排大趋势,以“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为主要内容,在全国推动落地30个零碳科技园,打造100个零碳工业园、1000家零碳工厂、1000座零碳校园、1000家零碳医院及1000个零碳社区,助力加快推进绿色“新基建”进度。
五、促进“零碳”导向的绿色投融资。以“零碳中国,绿色投资”为主题,发起“零碳”绿色产业基金。鼓励社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等“零碳”示范项目的投资,并带动更多来源绿色的国内外资金投入。
六、开展“零碳”导向的国际合作。计划每年举办“零碳创新”系列活动,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与绿色投资大会”、“新基建 绿色投资大会”、“国际清洁能源投融资大会”等品牌国际会议,为国内外企业和机构搭建权威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渠道,加强相关产业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全方位助力我国向“零碳”经济转型发展,为2060年全球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往期推荐
“组合拳”打造“碳中和”园区
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
“碳中和”产业链图谱分析
数智化为产业“减碳”创造协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