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绿色发展,打造产业综合服务生态
为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7月7日,清华大学碳中和战略座谈会在二教会议室召开。校长邱勇、副校长曾嵘出席座谈会。
关注“绿创碳和”,获取最新行业研究报告
邱勇讲话
邱勇强调,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清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迈向世界**大学前列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校庆前夕考察清华时对学校的发展成就高度肯定并强调,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总书记所提的“丝丝相扣”,指的就是清华人能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在国家有重大谋划举措之时,跟得上、拿得出,紧密服务于国家战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迈入新阶段的清华而言,既是责任,也是机遇,要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开展系列工作作为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抓手,提高站位、统一认识、凝聚共识,做到“统筹谋、立即动”,实现新发展、创造新成就。
邱勇指出,要充分认识实施碳中和战略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实施碳中和战略是清华继续保持与强化工科优势、促进相关工程学科战略转型的重大机遇,是有效发挥综合学科优势、实现国际引领的重大机遇,是认真践行清华人使命担当,服务国家战略、增进人类福祉的重大机遇。
邱勇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立即行动。持续推进专家组工作,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有针对性解决技术、管理、观念上的问题,打造清华校园碳中和达标的示范工程。二是统筹谋划。筹划建立碳中和研究院,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统筹各学科发展,推动学科转型,做大做好增量,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三是抓好重点。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加强开放、创新与合作,在学校2030创新行动计划中设置专项发展战略,积极献言献策,为国家治理和国际合作贡献清华智慧。邱勇强调,碳中和工作牵涉面广,要把握大势、抢抓机遇,在关键、核心、重大的技术发展方向上攻坚克难,向世界展示清华实力、发出清华声音,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与科学技术创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贺克斌(左)、李政(右)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以“碳中和战略与高校发展情况”为题,梳理了当前碳中和发展的背景、现状及趋势,从观念重塑、关键技术需求等角度明确了高校在碳中和战略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教授以“关于我校校园碳达峰碳中和的初步思考”为题,阐释了学校碳排放现状,以及学校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及举措,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年的初步思考。
江亿、金涌、过增元、张楚汉依次发言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院教授江亿,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系教授金涌,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航空学院教授过增元,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系教授张楚汉等与会专家,围绕2030年前力争碳达峰、2060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研讨清华所具备的学科、科研、政策优势,结合“2030创新行动计划”探讨了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方向,并结合碳中和战略提出了清华在相关学科发展、科研机构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
座谈会现场
能动系、车辆学院、电子系、电机系、地学系、核研院、公管学院、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有关专家,校办、科研院、国际处、发展规划处、技术转移研究院、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绿创碳和协助地方政府与园区,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系统性宣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政策;
二、积极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提出控煤工作路径及方法,协助完成压煤目标,合理降低能耗总量和强度,减少碳排放;
三、协助制定“碳达峰及碳中和”实施路径及行动方案,提升碳减排和碳资产管理能力;
四、组织开展城市、工业园区、机构、企业、产品、等“碳中和”咨询、核查、认定服务;
五、在碳交易过程中,为买卖双方提供咨询服务,确保交易过程中的有效合规;
六、推进低碳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发布相关标准;
七、碳减排人才培训服务;
发起双碳专委员会,并倡议内容包括:
一、树立“零碳”导向的新型生活理念。强化绿色低碳与节能环保意识,形成争做“零碳先锋”的良好社会氛围,以进一步推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优先使用清洁能源。
二、研究“零碳”导向的产业新业态。发起“零碳园区”相关课题研究,开展经验借鉴、学术交流和示范应用,以促进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零碳”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鼓励“零碳”导向的技术创新。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环保、新能源等技术创新,为新技术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拓空间,以促进新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
四、推动“零碳”导向的项目落地。前瞻2030年和2060年的国际碳减排大趋势,以“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为主要内容,在全国推动落地30个零碳科技园,打造100个零碳工业园、1000家零碳工厂、1000座零碳校园、1000家零碳医院及1000个零碳社区,助力加快推进绿色“新基建”进度。
五、促进“零碳”导向的绿色投融资。以“零碳中国,绿色投资”为主题,发起“零碳”绿色产业基金。鼓励社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等“零碳”示范项目的投资,并带动更多来源绿色的国内外资金投入。
六、开展“零碳”导向的国际合作。计划每年举办“零碳创新”系列活动,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与绿色投资大会”、“新基建 绿色投资大会”、“国际清洁能源投融资大会”等品牌国际会议,为国内外企业和机构搭建权威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渠道,加强相关产业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全方位助力我国向“零碳”经济转型发展,为2060年全球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往期推荐
“组合拳”打造“碳中和”园区
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
“碳中和”产业链图谱分析
数智化为产业“减碳”创造协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