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绿创碳和”,获取最新行业研究报告
畅想一下,如果给你一座森林,你怎么才能发挥它的碳汇价值?
目前国内主要是中国自愿减排(CCER)项目,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只有3个,即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和森林经营项目方法学。开发CCER林业碳汇项目时,需要了解相应方法学规定的适用条件,包括对项目土地和活动的相关要求。因此下文措施的基础均依托于3种方法学。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林木生长有其自然规律,在早期较慢,随后逐渐加快,到成熟林后又会减缓。碳汇量是随着林木生长而逐渐积累的,因此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核查期或签发期比其他领域减排项目都长。我们这里忽略时间因素,按生长完全的森林带入。
01
种树有“规范”
得知自己真的拥有这座森林后,你的当务之急是先了解它的基本情况。
明确原有土地的地属。CCER碳汇项目的3个项目方法学中均对原有土地属性进行了严格的要求。除了造林地属清晰,活动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外,CCER项目应全部不属于湿地和有机土壤(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地土壤为矿质土壤)。
不改变项目活动地的原生状态。CCER项目对活动进行中的原生地进行规范、详细的规定:不移除地表枯落物、不移除树根、枯死木及采伐剩余物;不清除原有散生林木。项目活动中不采取烧除的林地清理方式(炼山)以及其他人为火烧活动或不涉及全面清林和炼山等有控制火烧。也应保证项目活动不会造成项目开始前农业活动(作物种植和放牧)的转移。
按规范种植实施。对于造林项目土壤的扰动要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如沿等高线进行整地、土壤扰动面积比例不超过地表面积的10%、且20年内不重复扰动。在森林经营项目中对于土地的规格也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如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土地为符合国家规定的乔木林地,实施项目活动的土地郁闭度≥0.20、连续分布面积≥0.0667hm2、树高≥2m等。
符合上面的基础要求后,下一步就可以寻求CCER认证。
02
CCER认证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是指依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经国家发改委备案并在国家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
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的规定,CCER项目开发主要包括六个大步骤,依次是:项目文件设计、项目审定、项目备案、项目实施与监测、减排量核查与核证、减排量签发。
细分的开发与审核流程
因此首先要找到一家可以认证CCER的机构。申请进行项目评估,经过审定符合要求后备案。经过第三方核查后确定减排量。
通常,一个CCER项目的开发周期最少要5个月。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不同类型项目的开发难易程度、项目业主与咨询机构及第三方机构的沟通过程、审定及核证程序中的澄清不符合要求事项,以及编写审定、核证报告及内部评审等环节的成本时间,因此往往开发周期都会超过5个月。除此之外,一个CCER项目成功备案并获得减排量签发,还需经过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主管部门的审核批准。由上述项目审定及减排量签发程序,可以推算国家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并进行审核批准的时间周期在60-120个工作日之间,即大约需要3-6个月时间。综上,CCER项目从着手开发到最终实现减排量签发的最短时间周期需要8个月。
到这里,你已经成功了一半了。下一个问题是:怎么将手中的碳汇变现?
03
怎么“变现”
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强化森林碳汇能力,是各国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手段之一。1997年,《京都议定书》将造林、再造林项目纳入“清洁发展机制(CDM)”,鼓励发达经济体向发展中经济体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发森林碳汇,使森林碳汇登上了碳市场的舞台。
我国碳市场自设计之初,便将林业碳汇列为重要的自愿减排(ccer)项目来源。在碳市场机制下,造林和林业经营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还可以通过出售碳汇获利。
在全国碳交易市场上线前,你可以通过试点碳交易所交易自己的碳汇。
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
7月7日,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试点基础上,于今年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下一步还将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将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推出支持碳减排的措施。
时!间!刚!刚!好!
借着全国碳交易平台上线的东风,你手中的碳汇交易更加方便了。
至此一座森林成功“变现”,创造了它除传统林业用途之外的价值。
由于预设了种种条件,使得将森林“变现”的难度小了很多。但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上线,类似的例子或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妨畅想一下未来,会不会真的有一座“森林”等着你去开发。
绿创碳和协助地方政府与园区,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系统性宣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政策;
二、积极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提出控煤工作路径及方法,协助完成压煤目标,合理降低能耗总量和强度,减少碳排放;
三、协助制定“碳达峰及碳中和”实施路径及行动方案,提升碳减排和碳资产管理能力;
四、组织开展城市、工业园区、机构、企业、产品、等“碳中和”咨询、核查、认定服务;
五、在碳交易过程中,为买卖双方提供咨询服务,确保交易过程中的有效合规;
六、推进低碳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发布相关标准;
七、碳减排人才培训服务;
发起双碳专委员会,并倡议内容包括:
一、树立“零碳”导向的新型生活理念。强化绿色低碳与节能环保意识,形成争做“零碳先锋”的良好社会氛围,以进一步推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优先使用清洁能源。
二、研究“零碳”导向的产业新业态。发起“零碳园区”相关课题研究,开展经验借鉴、学术交流和示范应用,以促进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零碳”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鼓励“零碳”导向的技术创新。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环保、新能源等技术创新,为新技术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拓空间,以促进新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
四、推动“零碳”导向的项目落地。前瞻2030年和2060年的国际碳减排大趋势,以“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为主要内容,在全国推动落地30个零碳科技园,打造100个零碳工业园、1000家零碳工厂、1000座零碳校园、1000家零碳医院及1000个零碳社区,助力加快推进绿色“新基建”进度。
五、促进“零碳”导向的绿色投融资。以“零碳中国,绿色投资”为主题,发起“零碳”绿色产业基金。鼓励社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等“零碳”示范项目的投资,并带动更多来源绿色的国内外资金投入。
六、开展“零碳”导向的国际合作。计划每年举办“零碳创新”系列活动,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与绿色投资大会”、“新基建 绿色投资大会”、“国际清洁能源投融资大会”等品牌国际会议,为国内外企业和机构搭建权威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渠道,加强相关产业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全方位助力我国向“零碳”经济转型发展,为2060年全球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往期推荐
“组合拳”打造“碳中和”园区
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
“碳中和”产业链图谱分析
数智化为产业“减碳”创造协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