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绿色发展,打造产业综合服务生态
与一般信贷不同,绿色信贷作为一种重要金融手段,能够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深刻影响相关企业的经营决策与创新行为,为绿色技术创新增添动力。
关注“绿创碳和”,获取最新行业研究报告
揭示绿色信贷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理,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充分发挥绿色信贷助推绿色技术创新的效用,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1
2007年7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正式提及绿色信贷。2012年2月24日,《绿色信贷指引》发布,进一步明确提出商业银行应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的信贷支持,并应重点关注其客户及其重要关联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高耗能等环境问题。《绿色信贷指引》标志着绿色信贷政策得到进一步强化,对银行业和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2016年8月,《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了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主要内容之一。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助推实现“30·60目标”,彰显了我国政府通过金融工具支持绿色发展的决心与智慧。在上述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我国绿色信贷规模已经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跃居世界**。
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绿色信贷处在萌芽阶段,为促进银行业发展,2012年2月24日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从指引发布以来我国绿色信贷迅速发展,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对2018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新增1.13万亿元,在同期企业和其他单位的贷款增长中,比例为14.2%,各家商业银行也紧跟国家经济政策改革,通过对绿色信贷的支持,调整信贷结构,减少不良贷款率。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从2013年年末至2020年年末,我国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从5.2万亿元增加至11万亿元。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比重还有上升的趋势。虽然比重逐年增高,但是各大商业银行的标准不一、监管不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体系的完善之路还任重道远。
02
绿色信贷对银行信贷的调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两高一剩”产业的信贷贷款逐渐减少,环保企业的信贷规模逐渐扩大,同时削减前景欠佳的企业信用贷款,有利于改善信贷结构,把信用贷款用到绿色环保的企业中去,推进绿色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机构正积极的完善绿色信贷体系,许多银行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编制各自符合本银行的绿色指引,还有些银行推出“绿色四分法”,对于绿色、蓝色企业加大扶持,对于黄色红色企业有计划的退出,这些创新方法的实施不断的完善了银行的信贷结构,推动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因此,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有一定的存进作用,同时也加速了传统企业的优化升级。
从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角度看,绿色信贷比重的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正面的影响。虽然短时间来看,由于前期人员成本的投入、审批项目的成本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可能会减少,但是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创新开展中间业务,改变传统的借贷利差模式,创新金融产品,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使商业银行转型经营模式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例如:2008年兴业银行自愿加入“赤道原则”以来,到目前形成多种与绿色金融相关的金融产品,通过创新的的方式,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绿色信贷的长期发展可以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
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社会声誉具有正面的影响。我国要求商业银行定期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不仅体现银行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还体现对环保事业的支持。绿色信贷余额是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履行社会责任是银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市场不仅是技术、质量、价格的竞争,还包括社会声誉的竞争,声誉好的企业越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立一席之地。因此,绿色信贷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声誉,使银行业对其他金融机构形成模范带头作用,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03
绿色信贷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已经产生了阶段性的效果,应当适时扩大绿色信贷的规模,继续严格控制信贷门槛,保持绿色信贷制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发挥绿色信贷与绿色风投、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合力,拓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渠道,减轻“两高一剩”企业的短期“阵疼”,确保绿色信贷政策长期目标的实现。
不断完善绿色信贷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在加强地区之间、环保部门、银行和授信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的同时,完善企业绿色信贷披露制度,要求相关企业加强项目财务披露的同时,加大环境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违约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和政府在《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实施评估机制,综合考虑地区、企业的异质性,制定更为合理且具体的考核指标。
在绿色发展背景下,银行信贷在优化资源配置、驱动经济发展等传统金融功能之外,还具有防控环境风险、引导企业绿色行为的功能。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深化绿色信贷改革,继续加强绿色信贷政策实施力度,在对重污染行业进行约束监管的同时,制定相应的信贷激励制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绿色信贷管理制度,针对不同产权性质、不同环境规制地区的企业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授信政策,银行在对企业进行信贷准入审核时将绿色创新和节能环保项目纳入考察因素中,有效调控信贷投向,规避信贷风险。必须改革以政府主导的信贷资源配置体系,引入市场竞争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调配信贷资源服务重污染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绿创碳和协助地方政府与园区,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系统性宣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政策;
二、积极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提出控煤工作路径及方法,协助完成压煤目标,合理降低能耗总量和强度,减少碳排放;
三、协助制定“碳达峰及碳中和”实施路径及行动方案,提升碳减排和碳资产管理能力;
四、组织开展城市、工业园区、机构、企业、产品、等“碳中和”咨询、核查、认定服务;
五、在碳交易过程中,为买卖双方提供咨询服务,确保交易过程中的有效合规;
六、推进低碳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发布相关标准;
七、碳减排人才培训服务;
发起双碳专委员会,并倡议内容包括:
一、树立“零碳”导向的新型生活理念。强化绿色低碳与节能环保意识,形成争做“零碳先锋”的良好社会氛围,以进一步推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优先使用清洁能源。
二、研究“零碳”导向的产业新业态。发起“零碳园区”相关课题研究,开展经验借鉴、学术交流和示范应用,以促进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零碳”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鼓励“零碳”导向的技术创新。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环保、新能源等技术创新,为新技术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拓空间,以促进新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
四、推动“零碳”导向的项目落地。前瞻2030年和2060年的国际碳减排大趋势,以“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为主要内容,在全国推动落地30个零碳科技园,打造100个零碳工业园、1000家零碳工厂、1000座零碳校园、1000家零碳医院及1000个零碳社区,助力加快推进绿色“新基建”进度。
五、促进“零碳”导向的绿色投融资。以“零碳中国,绿色投资”为主题,发起“零碳”绿色产业基金。鼓励社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等“零碳”示范项目的投资,并带动更多来源绿色的国内外资金投入。
六、开展“零碳”导向的国际合作。计划每年举办“零碳创新”系列活动,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与绿色投资大会”、“新基建 绿色投资大会”、“国际清洁能源投融资大会”等品牌国际会议,为国内外企业和机构搭建权威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渠道,加强相关产业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全方位助力我国向“零碳”经济转型发展,为2060年全球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往期推荐
“组合拳”打造“碳中和”园区
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
“碳中和”产业链图谱分析
数智化为产业“减碳”创造协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