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经济打上一剂强心针

2021-06-11 01:42 绿创碳和
11

引领绿色发展,打造产业综合服务生态

碳中和是目前资本市场最热概念,所有行业都能跟碳中和扯上关系。碳中和如果顺利达成,将重新塑造中国经济,让国民生活更健康,让GDP更有质量。


关注“绿创碳和”,获取最新行业研究报告


01

经济低碳化转型


中国走向碳中和的过程将涉及经济结构性转变,对众多产业带来深远影响,尤其是电力和供暖、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2018年此类行业在碳排放总量中合计占比接近90%。


长期以来燃煤发电厂一直是中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电力行业有效治理需重点推进低碳化结构性调整和提高用电效率。政府将逐步提高风力和太阳能发电的竞争力,同时发展氢能和生物质能源。


按行业来看,钢铁、化工、水泥建材行业煤炭消耗量大,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此类行业中淘汰原煤的使用要求多项策略共同发力,包括升级设备、生产电气化和转换成低碳燃料(例如换成零排放的氢能和现代生物质能)等。政府或将强化产业强制性能效目标,鼓励发展低碳制造业。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到2022年,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重提高至70%。为控制生活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有必要推动广大农村和城镇地区用清洁能源和低碳燃料替代散煤的使用,如利用输电网络、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和新型生物质能源等。同时,为新建建筑制定热效能执行标准,并改造现存建筑以提高能效。


随着近几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交通行业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不断增长。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转换成低碳燃料或转变供能模式)是降低碳排放的关键。考虑制定2050年前全国范围内机动车零排放的长效方案,包括提供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和提高燃油标准等。


与此同时,政府或将出台全面改革方案,推动商业向低碳增长模式转变,提高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此外,政府提出将推广低碳、高附加值模式,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和数字经济。


02

碳经济倒逼减排技术发展


结合各项产业数据,初步测算可知仅实现碳中和目标,将带来100万亿-140万亿元的清洁能源技术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以及4000万个新工作岗位。波斯顿咨询公司预测,截至2050年,国内需要完成减排目标各项举措所需累计投资为90万亿到100万亿元,约占2020年到2050年累计GDP的2%。其中,由于技术成熟度等方面的原因,交通部门所需投资**,主要包括推广新能源汽车和氢燃料,倡导公共交通出行。能源部门主要由可再生能源、核能发电以及CCS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拓展驱动。除此以外,工业部门的工艺流程创新、建筑部门的热泵技术、农业与土地利用部门的垃圾焚烧处理也将占据较大的投资份额。


碳中和意味着能源结构的巨变,是一次百年级别的能源革命。历史上每一次能源结构巨变都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其中伴随着大量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低碳转型需要很多创新技术,而企业的未来就取决于这些创新技术。与国际上很多大型企业相比,我们已经落后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手中已经掌握了很多先进的低碳技术。目前,国际上已有100多家大型企业宣布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


透过各种碳经济关联技术应用的背后,碳中和的具体技术路径有哪些呢?根据“碳中和需要使得排放量=吸收量”的原理来看,实现碳中和的对策大概分为四种路径: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碳替代,就是用清洁能源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所替代的能源形式包括用电替代、用热替代和用氢替代等。碳减排,对于尚未实现替代的某些领域,减少排放、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就成为主要的途径。碳封存,在一些集中碳排放的场景,比如大型火力发电、炼钢厂、化工厂等在二氧化碳集中收集后,利用技术手段使碳以其他的形式与大气隔绝并封存,彻底将这部分碳隔绝在大气碳循环之外。


可见,未来二氧化碳的减排已经不是减排事宜,而是各个国家之间的技术与经济的竞争。这一点已经在近期各个国家和地区竞相提高减排目标中可以看出。2019年12月,欧盟提出2050年温室气体中和目标;2020年5月,欧盟提出将2030年的目标从原来的40%提高到55%;2020年9月,我国宣布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0月,欧盟通过将原有提议的2030年减排目标的55%提升为60%;2020年10月,日本、韩国公布2050年碳中和目标。欧盟2030年减排60%的目标让人感到压力,但同时也意味着欧盟会在2030年前完成很多与零碳相关的技术研发与应用。


03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下绿色金融统一标准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完善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绿色债券、绿色产业等分类标准初步形成,绿色保险、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投资、绿色基金等也具备一定基础,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


针对碳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的影响,对其进行合理定价,将会提高化石能源消费的成本并推动低碳替代能源的使用。为碳排放定价的一个有效方式是通过碳排放交易体系,该体系要求企业购买排放许可证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中国将在今年年内启动全国范围内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需明确排放目标,提高交易规模和市场参与度,增强价格发现能力。


培育绿色投资理念,完善投资环境及市场主体建设。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投资环境建设和多层次市场主体建设,并进一步提高市场透明度。一是明确绿色风险界定标准,加大前瞻性的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工具研究与应用,健全风险分析框架与共享体制机制,提升市场风险管控能力。二是统筹金融科技和绿色转型发展,加强金融科技研发,提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风险识别、监测、预警、评估、处置中的应用。三是加强社会绿色投资引导,推动养老金、保险等大型机构投资者参与ESG等绿色投资,推动赤道原则银行建设,推动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业务的深度和专业化水平,推动绿色金融信用评级、风险评估等专业性中介机构建设。


为碳排放定价的一个替代方法是针对商品和服务的碳排放征收碳税。碳税旨在增加化石燃料、电力和一般消费品的价格,推动向低碳燃料发电转型,节约能源使用和转向更清洁的新能源汽车等方向。鉴于碳税可以直接对碳排放权定价,且碳税收入可用于为清洁能源和相关基建项目、绿色科技和创新技术融资,或可用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渡期内受到负面影响的低收入群体提供财政补贴。


绿创碳和协助地方政府与园区,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系统性宣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政策


二、积极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提出控煤工作路径及方法,协助完成压煤目标,合理降低能耗总量和强度,减少碳排放;


三、协助制定“碳达峰及碳中和”实施路径及行动方案,提升碳减排和碳资产管理能力;


四、组织开展城市、工业园区、机构、企业、产品、等“碳中和”咨询、核查、认定服务


五、在碳交易过程中,为买卖双方提供咨询服务,确保交易过程中的有效合规;


六、推进低碳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发布相关标准;


七、碳减排人才培训服务



发起双碳专委员会,并倡议内容包括:


一、树立“零碳”导向的新型生活理念。强化绿色低碳与节能环保意识,形成争做“零碳先锋”的良好社会氛围,以进一步推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优先使用清洁能源。


二、研究“零碳”导向的产业新业态。发起“零碳园区”相关课题研究,开展经验借鉴、学术交流和示范应用,以促进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零碳”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鼓励“零碳”导向的技术创新。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环保、新能源等技术创新,为新技术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拓空间,以促进新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


四、推动“零碳”导向的项目落地。前瞻2030年和2060年的国际碳减排大趋势,以“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为主要内容,在全国推动落地30个零碳科技园,打造100个零碳工业园、1000家零碳工厂、1000座零碳校园、1000家零碳医院及1000个零碳社区,助力加快推进绿色“新基建”进度。


五、促进“零碳”导向的绿色投融资。以“零碳中国,绿色投资”为主题,发起“零碳”绿色产业基金。鼓励社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等“零碳”示范项目的投资,并带动更多来源绿色的国内外资金投入。


六、开展“零碳”导向的国际合作。计划每年举办“零碳创新”系列活动,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与绿色投资大会”、“新基建 绿色投资大会”、“国际清洁能源投融资大会”等品牌国际会议,为国内外企业和机构搭建权威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渠道,加强相关产业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全方位助力我国向“零碳”经济转型发展,为2060年全球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往期推荐

1

“组合拳”打造“碳中和”园区

2

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

3

“碳中和”产业链图谱分析

4

数智化为产业“减碳”创造协同价值


绿创碳和
深蓝科创
关于我们

构建绿色发展的创新合力
电话: 18014480916
邮箱:shenlan_hb@yeah.net
邮编:2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