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金介协同,打造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2021-06-09 22:52 绿创碳和
19

引领绿色发展,打造产业综合服务生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前瞻性地提出了“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了充分完成这一改革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给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可行的推进措施。


关注“绿创碳和”,获取最新行业研究报告


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需要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需要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科技中介服务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协同机制(产学研金介协同)来提高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


01

绿色技术创新的三个阶段


绿色技术创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信息、资金、人才、知识、技术等要素的支撑,可以说,优化绿色技术创新的本质在于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要素作用发挥与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密切相关,产学研金介协同可以穿越组织边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知识的生产、扩散与转化。协同主体凭借自身比较优势向市场输出对应的创新要素,即科研院所作为绿色技术应用创新的载体,主要提供技术和人才要素;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的载体,主要输出人才和知识要素;金融机构作为绿色技术创新市场融资载体,主要输出资金要素;中介组织作为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载体,主要输出信息要素;企业作为绿色技术创新的核心,主要通过收集、整合创新要素来实现创新目标。


绿色技术创新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知识创新阶段、共性技术创新阶段和专有技术创新阶段。


知识创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理论探索实现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一方面能够摸清楚该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前沿路线,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也为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人才。


共性技术创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试验和工程化应用加速行业绿色技术的成熟度,以此为企业层面的特有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基础。

专有技术创新阶段的核心主体是企业,在整合行业共性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基础上,不断升级和改造现有的产品和工艺,提高产品的绿色化程度。


正是因为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阶段性,所以需要协同创新并将相关的主体和对应的创新要素进行有效的配置,以此完成创新的阶段性目标和整体目标。


02

产学研金介协同的多重优势


绿色技术创新的产学研金介协同,在不同创新阶段需要不同的主体参与协同过程,也需要配置不同的创新要素,以此实现主体协同、要素协同和阶段协同的统一。同时,产学研金介协同也具有多重优势。


一是绿色技术创新产学研金介协同可以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构建知识、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全方位流动和汇聚的协同创新网络,及时将成果动态、行业专家建议和最前沿技术需求向全社会公布,形成绿色发展共识;高校、科研机构可依托信息沟通了解企业绿色生产的需求,并有效获得技术咨询等服务,促进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企业可将需求信息和生产运营情况及时传递到供给端,并得到有效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反馈,降低信息搜寻成本。


二是绿色技术创新产学研金介协同体系中,各参与主体可通过优化互补有效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市场转化风险和生产运营风险。具体包括,在知识创新阶段和共性技术创新阶段,依托协同创新体系,高校、科研院所可以详细了解企业需求,研究人员可以全程参与并进行跟踪指导,针对性解决成果设计缺陷、性能不优和成本控制不合理等各种问题,从源头上努力克服技术“水土不服”的困局;协同创新体系因中介机构的加入,可以就绿色技术的成熟度、适用性、先进性、市场应用前景等展开深入了解,对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进行客观评价,有效降低技术市场转化的风险;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协助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对接风险投资,为绿色技术转化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实现创新链与资金链有机融合。


三是绿色技术创新产学研金介协同是基于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的,能够引导各主体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以风险管控为关键,以利益共生为目标,**限度地激发各参与主体的潜能。**,通过设立共同目标,引导不同主体参与要素配置,进而产生协同效益,做大创新收益的“蛋糕”。第二,在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在被运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数量上的增加,且在质量和效应方面也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改善,进而催生知识经济(技术经济),而协同创新能够加速这一过程的实现。第三,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关系,提高了供需主体之间的对话的可能性,降低要素的市场搜寻成本,同时因信息沟通的存在,能够有效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


绿创碳和协助地方政府与园区,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系统性宣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政策


二、积极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提出控煤工作路径及方法,协助完成压煤目标,合理降低能耗总量和强度,减少碳排放;


三、协助制定“碳达峰及碳中和”实施路径及行动方案,提升碳减排和碳资产管理能力;


四、组织开展城市、工业园区、机构、企业、产品、等“碳中和”咨询、核查、认定服务


五、在碳交易过程中,为买卖双方提供咨询服务,确保交易过程中的有效合规;


六、推进低碳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发布相关标准;


七、碳减排人才培训服务



发起双碳专委员会,并倡议内容包括:


一、树立“零碳”导向的新型生活理念。强化绿色低碳与节能环保意识,形成争做“零碳先锋”的良好社会氛围,以进一步推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优先使用清洁能源。


二、研究“零碳”导向的产业新业态。发起“零碳园区”相关课题研究,开展经验借鉴、学术交流和示范应用,以促进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零碳”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鼓励“零碳”导向的技术创新。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环保、新能源等技术创新,为新技术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拓空间,以促进新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


四、推动“零碳”导向的项目落地。前瞻2030年和2060年的国际碳减排大趋势,以“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为主要内容,在全国推动落地30个零碳科技园,打造100个零碳工业园、1000家零碳工厂、1000座零碳校园、1000家零碳医院及1000个零碳社区,助力加快推进绿色“新基建”进度。


五、促进“零碳”导向的绿色投融资。以“零碳中国,绿色投资”为主题,发起“零碳”绿色产业基金。鼓励社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等“零碳”示范项目的投资,并带动更多来源绿色的国内外资金投入。


六、开展“零碳”导向的国际合作。计划每年举办“零碳创新”系列活动,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与绿色投资大会”、“新基建 绿色投资大会”、“国际清洁能源投融资大会”等品牌国际会议,为国内外企业和机构搭建权威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渠道,加强相关产业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全方位助力我国向“零碳”经济转型发展,为2060年全球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往期推荐

1

“组合拳”打造“碳中和”园区

2

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

3

“碳中和”产业链图谱分析

4

数智化为产业“减碳”创造协同价值


绿创碳和
深蓝科创
关于我们

构建绿色发展的创新合力
电话: 18014480916
邮箱:shenlan_hb@yeah.net
邮编:2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