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表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中国是全球煤电装机容量**大国,煤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我国也是境外**的燃煤电厂融资方之一。
国际绿色金融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全球超过70%的燃煤电厂依赖中国的资金。
这是中国自身提出双碳目标后,首次做出停建境外煤电项目承诺。
能源基金会(EF)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认为,中国拥有巨大的煤电设备生产产能和煤电厂建设、运营优势,放弃这些优势,彰显了对国际社会负责的大国格局。
有人将中国停止国际煤电投资的决定归因于近期美国的施压,甚至义愤填膺,中国怎么能这么快就让步,大国尊严何在?
虽然看着挺像那么回事,但其实中国这项决定早就有了先兆。
在此之前,中国就已经逐步退出海外煤电投资。
2021年2月,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表示,中国将不再考虑继续在孟加拉国投资煤炭开采、燃煤电站等项目。
今年上半年,“一带一路”没有为任何煤炭项目提供资金,是该倡议提出后首次出现这种情况。
中国为什么决定不再新建国际煤电了?
中国正争取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十五五”时期就要开始进入下降通道,中国已对国内煤炭消费制定了一个大框架。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与国内相关政策保持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4月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宣布,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
与此同时,中国在境外的能源投资已经逐步转向可再生能源领域。海外煤电投资在过去几年持续下降,可再生能源投资则不断增加。
2020年,包括太阳能、风能与水电在内的中国海外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海外能源总投资的比例已达57%,远超煤电投资。
今年中国的一带一路国家能源投资中,与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水电)相关的投资首次超过50%,占比57%,而境外煤炭相关投资自2015年以来就不断下降。
2013-2020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能源投资的种类分布,图标自上而下为:风能/光能,水能,天然气,石油,煤炭。
国际煤电项目投资环境恶化是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在今年7月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一些此前致力于发展煤电的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国家也纷纷决定暂停煤电项目,主要出于三方面原因:煤电项目获取环境和社会许可更加困难,新冠疫情对各国能源市场影响以及煤电开发成本日益上涨。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指出,过去,中国企业在海外参与的煤电项目并非政府主导的,而更多的是市场行为,大多是应东道国要求而参与的。
很多境外煤电项目并非由中国企业投资,而是由中国企业承建。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在煤电项目的装备制造上更有优势。
“对中国来说,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实际上是让渡了我们在海外的一部分商业利益和市场利益。”
欧美国家一直鼓吹退煤,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希望在这些地方推广它们擅长的天然气发电。
目前,中国建设燃煤电厂的效率非常高,以至于煤电仍具有成本竞争力。但从边际成本看,预计太阳能、风电的经济性将在2025年之前超过煤电。
2021年7月23日,深入探讨应对气候变化、清洁能源转型等议题的二十国集团(G20)能源与气候联合部长会议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据路透社报道, G20部长们未能在最后公报中就关键气候承诺表述达成一致。
据G20轮值主席国意大利生态转型部部长Roberto Cingolani告诉记者,主要争议之一就是中国和印度不同意公报中2025年淘汰煤电的表述,认为这不可能,而大部分国家希望2025年之前实现淘汰煤电。
短时间内全面取消煤电,无疑是天方夜谭。这不是简单的从一种能源换成另一种能源,背后涉及到从社会、经济、产业等各方面的迭代升级。
中国取消境外煤电项目,某种程度上是吹响了未来全面取消煤电的先锋号。
“碳中和”要求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化无碳化深度调整,能源供给结构需与之匹配。
中国在煤电和控煤上的立场,既要考虑遵守全球国际气候变化协议,也要基于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的客观现实。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化石能源比重大幅下降、非化石能源比重大幅上升。这将对煤电和控煤产生很大的影响。
大幅压缩甚至淘汰煤炭煤电是趋势,随着化石能源的减少,非化石能源的需求暴涨,可再生能源是未来。
陆上风电、光伏发电将是我国发展最快的电源类型,我国电源结构朝着更加清洁低碳的方向发展。
气电、核电、水电等常规电源的容量不会因新能源装机成本降低而停止增长,煤电装机容量虽将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但在规划期内仍将在我国电力系统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从经济性角度考虑,2025年后,中国将不必新建煤电项目。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