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车主苦“充”久已,今年的国庆,让很多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尝到了“充电焦虑”。10月1日,高速公路充电单日电量达到142.92万千瓦时,接近平时日充电量的4倍,创历史新高。
10月1日到3日,国家电网充换电服务网络总充电量同比增长59%,其中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充电量同比增长56.52%,城镇充电设施日充电量同比增长75.23%。
充电一小时 排队四小时,新能源车出行遇尴尬。10月1日,一位从深圳回湖南的新能源车车主,在耒阳服务区给车充电时,花费了五个多小时的时间。原本八个多小时的路程,最终花了十六个小时。
虽然现在多数沿途的高速服务区都设置了充电桩,但由于出行高峰的缘故,不少新能源车国庆节期间被堵在高速服务区匝道上排队等充电。
就目前现状而言,充电桩的建设与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之间呈现出“不成比例”的关系,充电桩在主流舆论场上引起的声量远不如新能源汽车和车企。
业内人士指出,相比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规模,充电设施建设发展仍有点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还是感觉到有点滞后。
在今年的6月11日,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了,2021年5月份充电桩运营和保有量的数据。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充电桩的保有量截至2021年5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88.4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36.8万台、交流充电桩51.6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426台。充电桩的保有量达到了187万台之多,从数据上面去看,充电桩的保有量是在源源不断持续的增加,但在使用电动汽车的时候,车辆的充电焦虑依旧是存在的,充电的焦虑几乎便随着车辆的使用依旧会有!
国家层面,早就在关注此事,“2019年补贴新政”里,有一条内容让很多新能源车主感到兴奋:6月25日之后,取消地方财政对于新能源车辆的购置补贴,转为补贴充电基础设施。这条内容表明,新能源车的车主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充电站出现在身边。
但是行业仍存在运营成本致盈利困难,所以
2018年以来,充电桩行业相关企业倒闭、退市、被收购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聚电网络科技被收购、富电绿能退市、充电网科技倒闭等。因为,在争夺战中,没有可行的盈利模式的企业率先被淘汰。
本质上,充电桩仍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前期的运营成本和发展模式让行业内大多数企业呈现亏损状况,甚至退出。
充电桩行业发展初期,各运营商“重数量、轻运营”,虽然多数充电桩集中在市区,但因对运营选址重视不足,部分公共桩布局在车流较小位置,电桩整体使用率较低,甚至有些充电桩在建成后半年时间里使用率为零。
此外,行业专家也曾表示,充电桩建设投入成本高,但运营模式较为单一,需要较大的维护成本,利用率难以匹配,势必会造成后期运营艰难。
事实上,充电桩企业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行业,不少资本争先涌入这一产业,多个领域和相关产业的介入,正聚合运营成本,实现规模化布局,加速行业内的联手发展与整合。
据报道,滴滴出行此前已经与南网电动达成战略合作,并在8月初与全球能源企业BP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在中国建设开发和运营新能源车充电桩站;恒大近日与国网成立智慧能源服务公司,聚焦小区智慧充电桩建设运营、智慧充电桩销售等业务,并与碧桂园、万科、恒大、融创等房地产公司签订服务合作协议,拓展社区充电市场和有序充电应用。
车企方面,大众汽车、一汽股份、江淮汽车等车企宣布与星星充电共同出资组建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充电桩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与运营;科士达与宁德时代合作合资设立宁德时代科士达科技有限公司,以开发、生产及销售储能系统PCS、特殊储能PACK、充电桩及“光储充”一体化相关产品,深入推进储能产业链核心业务的发展布局。
车企、地产企业、出行平台、充电桩自营企业等市场力量纷纷加大了对充电服务业务的投入力度,行业整合正不断加速。
全产业链的融合和布局正促进充电桩行业实现良性的发展。与充电桩领域相关的工程师表示,与具有业务协同性的不同领域内的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发挥各自在行业经验、市场、宣传、技术服务等各方面的优势,将是未来充电桩相关企业的发展趋势。
充电网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的属性,很多城市新能源汽车才刚刚起步,也就是说在未来才会慢慢产生盈利。
从成本端来看,上游充电桩制造业利润率低,下游运营商投资资本大,整体盈利点低;而从收入端来看,提高充电桩使用率、用户购买率才是盈利模式的关键。
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之间可以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能带动充电桩的发展,充电桩建设能否跟上也会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的同时,充电运营商广受诟病的只跑马圈地而不盈利的情况终于有了改善。
充电桩市场也上演着"二八法则",百分之二十的企业占据着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份额。亏损的中小企业在运营的压力中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慢慢开始退出,而巨头在技术、网络、资本等方面优势则愈加突出,从而形成了强者更强的局面。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概念,借势于此,该行业有望激发万亿元级别的市场。
默默耕耘多年的新能源充电桩,在“新基建”七大领域中,不但能与5G、AI等分庭抗礼,更以万亿市场规模受到空前关注。
资本永远追着“风向”跑,当前充电桩行业已经吸引大量资本进入。
目前,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宣布2020年充电桩建设投资规模增加10倍,行业龙头企业特来电也完成13.5亿元A轮融资计划。同时,“新基建”又搅动带来一批新进入者,包括宁德时代、华为等,近日华为宣布推出旗下快速充电桩品牌HUAWEIHiCharger。
众所周知,充电桩行业有“重投资”“盈利难”的特性。充电桩行业在进入2018年后开始陆续洗牌,盈利情况一直都备受行业关注。
小米雷军那句“站在风口,猪都能起飞”如雷贯耳,而今,站在风口下的充电桩企业能否依靠市场的力量存活,依旧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