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杂志《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的新研究显示,地球正在变得越来越暗。由于气候变化造成海洋变暖,地球上空的明亮云层减少,进而导致地球反射到太空的光线变少。过去20年,地球的反照率显著下降。地球如今正在吸收比以往更多的能量,而这可能会加速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
气候变暖已经变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这并不是气象学家们的危言耸听。
我国90%的高原湖泊面积都在变大,原因是冰川融化加剧,很多永冻冰川也开始融化了。
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我国的普若岗日冰川也在融化,使得南面的色林错从80年代的1667平方公里扩张到目前的2394平方公里,增加了43%左右。
我们需要“自救”。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碳中和。
更重要的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碳中和?
其实已经有两个国家已经实现了碳中和,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不丹,一个是苏里南,这两个国家一个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一个在南美亚马孙雨林边上。
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啥人,也没啥工业,而且都是森林,他们国家的森林吸收了他们国家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
苏里南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北部,东邻法属圭亚那,南界巴西,西连圭亚那,北濒大西洋,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均气温23~27℃。
苏里南的全国的森林覆盖率超过90%,几乎就是建在森林里的国家。
喜马拉雅山东部的高地是世界上最绿色的地方之一。不丹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面积约为14800平方英里。其辽阔的林地覆盖了全国大约70% 的土地,充当自然的碳汇,吸收二氧化碳。
不丹是世界上**一个按照自己的宪法保护森林的国家!其法律规定,不丹的土地总面积中至少有60% 应该始终保持在森林覆盖之下。该国在1999年甚至禁止伐木出口。而且,几乎全国所有的电力都来自水力发电。
可以发现,世界上实现唯二实现负碳排放的国家,都是依靠自身的森林资源储备实现。
受限于森林成长的周期性,很明显,我们无法复刻这条道路。
这种靠放弃工业与国家发展换来的碳中和,也不会是我们需要的道路。
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
9月11日出台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明确指出,要将能源要素优先保障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同时提出要鼓励地方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如果地方超额完成激励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超出的消纳量不纳入总量考核。在《方案》的指引下,我国的能源要素将向单位能耗产出效益高的产业和项目聚集,能源结构也有望加速调整。
9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政策解读——《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出,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以下称能耗双控)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
能耗双控制度是为了倒逼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升级。
今年能耗双控的工作目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3%左右,2018年和2019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分别比上年降低了3.1%和2.6%,政策没有显著加码。近期双控动作频发的原因是上半年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等19个省(区、市)能耗强度不降反升或降低率不达标,地方为了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加强了对高耗能产业的管控。
能耗双控的手段主要是限制产量,例如9月云南加强了对钢铁、水泥、黄磷、绿色铝、工业硅、煤电等重点行业的管控,要求黄磷和工业硅9-12月月均产量不得超过8月的10%;陕西榆林对两高项目进行管控,要求新建成两高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本年度新建已投产的两高项目在上月产量基础上限产60%,其他两高企业9月份限产50%。但也有部分地区采用了拉闸限电的方式作为限产手段,珠三角和江浙地区的部分企业因超负荷运行被强制拉闸。
这些都是中国碳中和转型道路上必须经历的阵痛。
碳中和是经济社会的系统性转型,“技术为王”将作为鲜明特色,以技术支撑产业转型。
9月26日,在2021年中关村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实现碳中和,要从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和固碳“三端发力”,其中“技术为王”是鲜明特征。
如何聚焦“碳中和科技创新路径”?如何厘清在“双碳”目标下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路线布局?如何突破碳中和技术瓶颈,实现跨领域综合交叉?
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发展少碳、用碳、无碳技术。要大力发展碳减排、碳捕捉、碳利用的CCUS新技术,更要攻关无碳排放能源颠覆性技术,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中和路径,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去化石能源(去煤化)来实现碳中和,更不能片面性的“去碳”,甚至将“碳中和”进行“商业化”炒作。
这些问题落到实际就体现为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进行淘汰升级,大力发展碳中和前端技术。
碳中和是经济社会的系统性转型,“技术为王”将作为鲜明特色,以技术支撑产业转型。
科技战略是‘双碳’战略的重中之重。科技和工程可直接改变能源与碳排放的关系,科技战略等于双碳战略。
可以预见到未来中国的碳中和道路将从技术出发、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未来整个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方向。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