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午,为加快突破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推进“双碳”目标实现,依托盐城环保高新区境内优势研发资源、重点企业,辐射长三角绿色环保产业各领域。经市委、编委同意,盐城黄海碳中和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大会在盐城环保产业会展中心正式召开。
亭湖区主要领导,盐城环保高新区主要领导,理事会成员,专家委员会成员,创新中心主任、副主任,盐城环保高新区各部门负责人、研发平台代表、重点企业代表等,共约50人参加会议。
创新中心的成立,是贯彻落实“双碳”目标的战略选择,必将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中心将立足于为地方政府实现“双碳”目标建言献策,服务于地方绿色产业发展与相关产业项目招引与建设,致力于推进“双碳”方面技术成果产业化,深耕于长三角地区企业节能减碳的技术支撑。
未来,中心将以双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为职责,围绕碳核查、碳交易进行相关碳资产的经营服务,围绕减碳技术的转移与转化进行相关减碳产业的招引与孵化;围绕绿色金融、CCER核证减排、碳汇资产进行绿色金融服务;打造数字化碳减排与碳减排综合服务体系的输出能量,构建减碳的技术支撑体系与绿色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持续对光伏、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源等成熟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加强共性环保技术攻关;对氢能技术、碳捕捉和资源化技术、碳汇技术、氢氟碳化物等惰性温室气体等仍处于国际国内前沿蓝海领域进行深度技术开发研究;深化传统行业技术研究,进行燃料替代和工艺替代;综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进行智能化改造;加强电力的储存和运输技术的研究,统筹解决“双碳”系统性问题。
黄海碳中和产业创新中心
首届理事会成员
一、理事长(1名)
盛 艳(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政府区长)
二、副理事长(6名)
李俊华(清华大学教授)
李爱民(南京大学教授)
杨 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
孙庆树(亭湖区委常委、江苏盐城环保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姜浩然(盐城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刘怀平(昆岳互联环境技术(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
三、理事(12名)
李德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陈 扬(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环境保护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
黄 宇(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谢晓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
袁 国(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
孙彭军(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执行院长)
李小方(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
岳仁亮(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中海华核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同刚(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
张志刚(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
仇云杰(江苏长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卫 旺(深蓝环保产业发展(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海碳中和产业创新中心
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
一、名誉主任(3名)
郝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张全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
曲久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二、主任(1名)
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
三、副主任(2名)
陈运法(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制造创新中心副院长)
陈德立(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终身教授)
四、委员(8名)
李俊华(清华大学教授)
杨 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爱民(南京大学教授)
黄 宇(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李小方(中科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建军(清华大学副研究员)
戴建军(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梁 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黄海碳中和产业创新中心
主任、副主任名单
一、主任(1名)
郝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二、副主任(2名)
杨 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爱民(南京大学教授)
黄海碳中和产业创新中心的成立,标志着盐城市在推进减污降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坚实一步,旨在着力解决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各位专家学者将以创新中心成立为新的契机,着力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供给、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动能、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提升绿色低碳治理效能,切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深化精诚合作,加快导入更多创新资源、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孵化更多优质项目,共同谱写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你“在看”我吗?